膏藥的得名及其演變
文章來源:人氣:發表時間:2019-12-15 10:52:19
早在戰國時期,就有先民使用膏藥了,我國第一部醫藥經典著作《內經》稱之為“豕膏”,用于涂治腋部小潰瘍。膏藥用于臨床是在唐初。
到了宋代,醫藥大為興盛,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,治療范圍也越來越廣,有的用于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,有的用于膿腫癤子的“抽膿拔毒”。到清代,膏藥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,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。而臨淄的膏藥也正是從清代開始發展起來的,至今,在臨淄的古城、董褚等地,民間老膏藥仍然經久不衰。
清光緒年間,董褚村郎中趙臺階,自己配制了一種專制口眼歪斜的膏藥,給百姓治病,之后還開了藥鋪?!杜R淄文史集粹》對董褚膏藥這樣記載:趙臺階家庭狀況較好,且樂善好施,遂以熬膏藥濟人。由于他意在助患者解除痛苦,所以不計報酬,有時遇到家境貧困的患者,常舍藥予以治療;有時膏藥不湊手,便把配方交給患者,讓其自買藥來,義務給他炮制。由于給眾多患“吊線風”的群眾解除了疾病痛苦,從而飲譽鄉里。其子趙天津、趙璽壁承此家風,延續下來,今已傳五代。
在中藥五大劑型中,膏藥外敷法和冶末吞服法的起源都相當早,比到漢代才完全成熟的煎煮取汁法要早得多。在出土的醫簡帛書中,人們對藥物的服用,主要還是采用冶末吞服法和膏藥外敷法,煎煮取汁法則廣泛出現在張仲景的《傷寒雜病論》中。至于《黃帝內經》中出現的“湯液”,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湯藥,而是一種食物藥,即含藥的糊糊湯。古人依據相生相克的理論,認識到人有疾病是因為氣血不通,治療則以通利圓滑之劑,提出“以滑養竅”的理論。如《靈樞》“半夏湯方”,其方以長流水、秫米、葦薪和中藥,取流動、粘滑、空心的特點,以治人的瘀滯不通?!妒酚洝け怡o倉公傳》記載西漢名醫淳于意的方子,也是這一類,稱為“火齊粥”或“火齊米粥”。這種情況在《馬王堆漢墓帛書》及《武威漢代醫簡》中也是如此。簡牘帛書中的醫方,屬于內服藥中藥物類的皆冶末吞服,食物類的則制成“湯液”服汁。
相關資訊
-
小膏藥大學問,膏藥使用的這三步你要知道
2021-11-26 -
醫學知識:膏藥貼多久怎么貼 貼膏藥貼多久 貼膏藥貼多長時間 膝蓋貼膏藥怎么貼 腰酸背痛貼貼膏藥嗎 手麻貼膏藥貼哪里 一貼膏藥貼多長時間
2021-10-15 -
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——膏藥,中藥外治典范
2021-09-20 -
頸椎炎情況嚴重的情況下,什么樣身體部位會十分疼?你真的了解?看權威專家怎么講
2021-08-12 -
治療骨病的膏藥原理
2019-12-30 -
各類膏藥的區別
2019-12-30 -
膏藥的得名及其演變
2019-12-15 -
古代膏藥制作方式
2019-11-30